牛年新年过后,择校悄然升温,成为很多父母的热点话题。家住上海中心的蒋先生年前就为将要升初中的儿子到处打听可以选择的学校,并从网上拉了一份学校名录。他说:已经让孩子上了一所好的小学,上初中要搞连续剧,最好能找到一所与孩子已有专长接轨的好初中。蒋先生的择校想法在父母中颇有代表性。
记者调查后发现,困扰了父母多年的择校热,事实上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对进步优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公平的进一步期盼。
进入2009年,某民办初中的校长接到需要提供择校帮助的请求,已经达到两位数,有些甚至提早整整一年发出了求援信号。
择校热,不需要动员。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几乎覆盖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
不过,一些有关权威人士也冷静地表示,延续到今天的择校热,尽管在择校行为上没多大不同,但择校的内涵与外延及其社会的理解度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人觉得,过去择校热等同于开后门,是个贬义词,可现在伴随很多民办教育机构的产生,择校却日渐成了一个中性词。一位圈内人士甚至指出,择校热是一个匹配教育内在供应求购关系的要紧元素,作为一种挥之不去的社会现象,更需要以平和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并从中找准社会需要,以加速教育的优质均衡进步。
一个新建小区住宅楼7楼的两家住户,今年各有一个上小学与初中的女生。701室的户主对702室的邻居充满羡慕:大家当年帮孩子选小学是差中选好,你们目前是好中选优,可以对学校挑挑拣拣了。
从差中选好到好中择优,择校热折射的不同风景,事实上反映出近年来教育的进步轨迹。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近年来投入数百亿元,对中小学推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初中建设工程、校舍达标建设工程等,经过几轮更新,学校的教育设施发生了基础性变化,中心城区与郊区学校的硬件差距明显缩小。水涨船高式的中小学办学水平提升,夯实了优质教育的底盘,也使择校从原来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饥渴,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富裕的选择转变。
假如说,过去择校基本上是在民办小学和初中之间进行的,那样目前一些公办小学和初中却更多地遭到了追捧,尽管这类公办学校并不是政策允许可供择校的范围。每年招生季节,静安区的一师附小、一中心小学,徐汇区的汇师小学、高安路一小,虹口区的三中心小学、四中心小学,闸北区的实验小学,卢湾区的一中心小学等都成为大热点。因为公办小学推行的是就近入学的招生方法,一些父母便通过购买与其对口的住宅,使孩子能顺利进入优质小学。除此之外,记者也发现,择校的主体已经由原来的本市户籍生,扩大到外来从业职员子女,特别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外来从业职员家庭,纷纷把眼光投向优质学校,从而形成了新的择校群。